学林随笔|活化利用场馆资源,探索打造“博物馆之都”

发布日期:2024-04-19 19:16    点击次数:128

  当前,上海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正在加快建成一批具有世界美誉度的城市文化地标,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上海文化品牌,努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更大贡献。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文化符号、文化空间,是城市的“身份证”和“会客厅”,是城市有机更新的文化力量。探索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博物馆之都”,不仅具有历史延续性,还与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目标相契合。

「底蕴」

  改革开放45年来,上海博物馆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进入新世纪,上海提出建设100座博物馆的规划。如今,上海拥有近160座博物馆,相当于每15.6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博物馆的全年参观人次达2294万,与上海常住人口相当。

  进一步来看,上海博物馆门类齐全,拥有琳琅满目的美术馆、历史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行业类博物馆及特别专题博物馆。其中,广富林文化遗址博物馆可“揽尽上海千年历史”;观复博物馆建在上海中心大厦,是上海“最高的博物馆”;上海汽车博物馆为中国首家专业的汽车博物馆;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诉说着从成立于1879年的中国第一个交响乐团——工部局乐队到当下上海各大交响乐团体的成长之路。

  上海的民营特色博物馆数量和质量,可以说位居全国前列。颜值颇高的震旦博物馆,由建筑设计师安藤忠雄设计改造;占地2万平方米的泰会生活文化园,是上海最大的民营博物馆,颇具艺术气息;还有“接地气”的屋里厢博物馆,展示着石库门里的种种生活细节;卫治安玛瑙奇石博物馆只有3平方米,却拥有藏品6000种,演绎了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异的办馆理念。

  爱新奇、轧闹猛、有品位的上海人喜欢逛博物馆。大家不仅追捧“网红馆”,如上海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科技博物馆、天文博物馆等,也有意识地追寻红色历史的足迹,以中共一大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场馆观众数直线上升。同时,上海人不仅逛本地的博物馆,还愿意去全世界看展。这是打造“博物馆之都”的深厚群众基础。

「策略」

  探索打造“博物馆之都”,有利于提升上海文化事业能级。新时代新征程上,应基于红色资源、工业遗产资源富集的特色以及博物馆受众呈现国际化、老龄化等趋势,进一步活化利用场馆资源,增强吸引力、创造力、影响力,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

  第一,对标国际,加强理论前置研究。

  探索打造“博物馆之都”,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博物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传播等职能。通过展示展览更好守中华优秀文化之正,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之新,更好彰显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特质。

  当务之急,要对标法国巴黎、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日本东京、德国法兰克福、荷兰阿姆斯特丹等,分析国际“博物馆之都”的特点属性、建设内涵、意义价值、政策环境、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上海“博物馆之都”建设的独特性以及在城市赋能上的错位阐释。

  第二,强化区域文化与场馆资源衔接。

  “创新”“人文”“生态”三个关键词应当贯穿在上海“博物馆之都”的规划与实施全过程之中。一方面,以沿交通轴线集聚、沿江水岸带拓展为基本逻辑,分区多点布局,构建上海“博物馆之都”的发展新格局;另一方面,结合已成规模的红色场馆和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场馆资源,进一步延伸出在地的文化品牌和相应的发展策略。

  第三,提升博物馆在管理机制、资源配置、对外服务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分析显示,上海尚未形成在全世界范围有足够认知度、影响力的博物馆形象,世界级博物馆和世界文化遗产等积淀仍显单薄。下一步,可从管理机制、资源配置、对外服务等方面作出改进与完善,促成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并在管理、推广等方面形成协同效应。比如,建立“博物馆之都”联盟,打造两三家世界一流博物馆,致力于文明互鉴。

  第四,完善特色博物馆谱系。

  上海的特色专题类博物馆素有“小而精”的美名,吸引到一大批国内外观众。比如,上海玻璃博物馆建立在上海玻璃仪器一厂原址上,致力于后工业时代的艺术表达,推出了富有创新力的展览与教育项目;土山湾博物馆作为中西美术交流的象征,阐释了上海180年来作为中西文化交汇“十字路口”的重要作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世界技能博物馆等进一步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先锋性、引领性。

  探索打造“博物馆之都”,应当促成教育类、文学类、民俗类、戏曲类、语言类等特色博物馆建设,进一步演绎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

  (作者: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思怡)



栏目分类



Powered by 怎么杠杆炒股_线上配资炒股平台_配资平台安全吗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365站群 © 2013-2021 365建站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