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金融监管坚持“长牙带刺”,持续加大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治理的监管力度,以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和金融消费者权益。《》记者梳理同花顺(300033)iFinD数据发现,今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各分支机构)开出968张罚单,涉及商业银行主体约380家,被罚没总金额约7.38亿元(以处罚公告日统计)。截至7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对银行业开出罚单数量增加至1119张,涉及金额约8.85亿元。 从受处罚原...
今年以来,金融监管坚持“长牙带刺”,持续加大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治理的监管力度,以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和金融消费者权益。《》记者梳理同花顺(300033)iFinD数据发现,今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各分支机构)开出968张罚单,涉及商业银行主体约380家,被罚没总金额约7.38亿元(以处罚公告日统计)。截至7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对银行业开出罚单数量增加至1119张,涉及金额约8.85亿元。
从受处罚原因来看,罚单的违规事实显示,信贷业务违规仍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违规“重灾区”,上半年超六成罚单与此相关。此外,商业银行违规事项呈现多样化特征,主要涉及内部管理与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执行监督不力、未形成有效风险控制、违背审慎经营原则等方面,相关罚单约占三成以上。银行的理财和保险代销业务也受到监管的关注,相关违规事项在上半年罚单中频繁出现,其中,36张罚单与保险销售中的违规行为有关。此外,部分银行员工收到个人罚单,有数十人被终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
“严监管成为金融业的常态。”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对《》记者分析称,从长期来看,监管会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和长效机制,运用金融科技提高监管效率。
罚单数量减少 违规事由多样
总体来看,今年上半年的968张罚单数量和7.38亿元的罚没金额均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分机构类型看,农村商业银行是收到罚单数量最多的机构,上半年共收到354张罚单,涉及金额2.15亿元;国有大型银行共收到罚单271张,涉及金额1.53亿元;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分别收到150张、159张罚单,涉及金额1.86亿元、1.59亿元;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收到罚单较少,分别为29张、5张,被罚金额分别为2200万元、308.76万元。
“大额罚单”数量也有所减少。截至目前,商业银行超千万元罚单仅有2张,去年同期则有14张。但百万元级罚单数量不减,今年上半年,金融机构共收到161张百万元级罚单。其中,九成金额在400万元以下,单张金额500万元以上的仅有4张,最大的涉及金额893.4万元。
曾刚表示,罚单总体数量和金额减少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严监管效果显现,金融机构更加重视合规,主动减少违规行为。二是金融机构自我约束,更加注重内部风控和合规管理,主动预防违规情况。三是监管从“重罚”转向预防性监管。四是经济环境影响,整体经济环境变化导致某些高风险业务减少,间接降低了违规数量。
从违规事由来看,金融管理部门开出的968张罚单显示,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及的违规事项更趋多样化,事关多个业务领域,包括信贷业务、票据业务、账户管理、反洗钱、风险控制、信息披露、理财及保险业务等,各项业务中的具体违规行为类型也更加多样。同时,代销保险违规、欺骗投保人等新问题频频出现。
在曾刚看来,违规事由多样化出于两方面原因。从机构层面看,一方面,随着金融创新发展,可能出现新的违规类型;另一方面,多样化的违规事由也反映出机构合规管理的复杂性增加。从监管层面看,体现了当前严监管环境以及更趋全面、细化的基层监管实践,由于监管的全覆盖和精细化,使得监管覆盖面更广、更加注重细节,各个领域、各种不同类型的违规行为都得到监管。
“总的来说,上述现象反映了金融监管和行业自律的共同进步。但也需要继续关注金融风险和监管趋势的变化。”曾刚表示。
需要注意的是,罚单数量、金额减少并不能说明严监管趋势改变。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告诉《》记者,上半年罚单减少并不意味着强监管、严监管趋势放缓,也不意味着金融机构违规行为减少。“金融管理部门对金融机构的检查、处罚有一定的节奏,这种阶段性变化是正常现象。”他表示,短期罚单分布情况并不能准确反映金融机构合规情况,下一阶段强监管、严监管态势将进一步持续和深化。
信贷业务违规成“重灾区”
分析受罚原因,记者发现,上半年金融机构收到的绝大多数罚单仍与信贷业务尤其是贷款业务违规有关。在全部968张罚单中,涉及信贷业务违规的约占六成以上。相关违规行为包括信贷资金流向违规、贷款“三查”不尽职、贷后管理不到位、虚增存贷款规模以及信贷资金被挪用、贷款资金回流等多个方面。例如5月17日,金融监管总局一次性开出10张罚单,涉及金额超9000万元,绝大部分与信贷业务违规有关。
“信贷业务属于商业银行最核心的业务,且信贷业务流程长、环节多,信贷资源又是稀缺资源,天然易产生违规操作和道德风险,一直以来都是银行业合规审查的重灾区。”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对《》记者表示。
总结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业务违规频发的原因,曾刚认为可以归纳为5个方面。一是业绩压力,银行可能为了完成业绩指标而放松风控标准;二是内控不足,部分银行可能在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上存在漏洞;三是利益驱动,某些人员可能为了个人利益而进行违规操作;四是政策理解偏差,对监管政策的误解或执行不到位;五是技术限制,信贷管理系统可能存在缺陷,无法有效识别和防范风险。
“对银行而言,贷款资金用途、流向的监控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董希淼告诉记者,监管部门对相关违规行为进行处罚,有助于银行树立审慎经营理念,依法合规发展业务,更有效地防控信用风险。
如何减少此类违规行为?董希淼建议,金融管理部门借助科技手段,构建覆盖全行业的信贷资金流向监控系统,提升贷款用途监控的能力和效率。同时建议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借款人编造贷款资料、挪用贷款用途的违规成本,建立挪用贷款黑名单等制度,从源头上遏制信贷环节违规。薛洪言认为,金融机构要继续加强内控管理,推动业务流程规范化与数字化,降低违规操作的空间。
促进信贷业务合规开展,还需要多方共同发力。正如曾刚所言,监管层面需要完善法规、加强沟通指导、创新监管方式。银行层面则要注重建立合规文化、完善风控体系、设计优化业务流程并且定期开展合规培训,提高员工风险意识。行业协会和技术服务商也要积极参与,协会可以制定统一的业务规范,推动行业自律,并在组织交流和提供培训方面发挥作用;技术服务商则要持续开发更加智能、安全的信贷管理系统,更加高效地识别风险,助力机构提升内控能力。对借款人而言,也要提高诚信意识和自身财务管理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一季度,国家统计局对金融业增加值的季度核算方式进行了优化调整,各方对信贷的关注从总量提升转向结构优化。专家认为,未来,银行虚增存贷款的违规行为将显著减少。
强监管严监管态势将持续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等,仍是未来一段时期金融工作重心之一,预计严监管态势将常态化,仍会持续下去。”薛洪言对《》记者表示。董希淼也认为,下一步,强监管、严监管态势将进一步持续和深化,金融监管将“长牙带刺”、有棱有角。
“在此背景下,需要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提高透明度,以适应金融创新和科技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曾刚表示,从长期来看可以运用金融科技提高监管效率,并平衡好监管与创新的关系。这将对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产生潜在的影响。
为积极应对新的监管形势,曾刚认为,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调整业务结构和发展战略,提高信息披露和透明度水平。“内控管理不到位,表面上是内部监督不力,本质上在于信息不透明和治理结构不完善,导致内外部监督受阻。” 薛洪言表示,从应对措施上看,应将推动银行信息披露的透明化、规范化放在重要位置。
从监管角度出发,董希淼认为,落实金融监管“长牙带刺”,关键是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深入实施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五大监管”。同时,要加强监管协同,加强央地协同,提高地方金融监管效能。此外,还要加强金融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司法机关、纪检监察机关的协同配合,提高风险处置效能,严厉打击金融腐败和犯罪。
总体而言股票配资正规平台,严监管将会促进金融行业更加规范化、透明化,推动金融机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并有利于保护投资者权益,增强市场信心。长远来看,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曾刚表示,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都需要适应这一趋势,提升自身能力,增强风险意识,在新的监管环境下寻找新的机遇。